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中国文学的悲哀——从批判莫言开始:论文学的水平与修养

2022-06-12| 发布者: 风华供求网| 查看: 135| 评论: 1|文章来源: 互联网

摘要: 有一些网上发文章和视频的人,骂文学系,骂文学家,骂文化人。结果自己也被归类为文人。网络上还有不少发评......
8582电影网免费看大片 https://www.8582.xyz

有一些网上发文章和视频的人,骂文学系,骂文学家,骂文化人。

结果自己也被归类为文人。

网络上还有不少发评论的人,骂别人是公知。

结果自己也被归为公知同类。

网络上很多自称是文化人的,或者评论人,却不知道文学的鉴赏和文化的含义,仅凭动物的直觉,乱评乱论,瞎说一气。

结果,自己又被别人仅凭动物的直觉,乱评乱论,瞎说一气。

网络上还有一个怪现象,明明水平低,却万众叫好。

而那些都知道水平高的,却冷眼相待。更时不时拉出来,抽几鞭子,辱骂几句,甚至调戏一番,显示自己的厉害,顺便赚一些粉丝惊奇的眼球和流量。

比如,很多人连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什么都不知道,就在那里评论一通,也就是说,连文学基本休养都没有,就当成厕纸擦了腚,然后到处喷臭。

其实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《蛙》这部作品,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“揭露”的作品,却完全不知道,这部作品的主题却是歌颂,就像《红高粱》一样,并不是揭露时代的黑暗和小老百姓的愚昧,而是从深及灵魂的地方,赞颂生命的光辉和人性的伟大。

莫言写的这一部名字叫《蛙》的小说,蛙,就是“娃”的意思,同样运用了从蛙到娃的魔幻手法,深刻的触及到了人类的灵魂,莫言因此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

有很多的人批评莫言,是在抹黑自己的祖国。也有人赞扬莫言的勇气,是在揭露社会的残忍。

莫言实际上就是通过写计划生育和人口,来讲述全人类都面临的问题。描写了他的一个姑妈,开始是接生婆,帮很多人接生了孩子。后来是专门搞计划生育的,让很多的母亲失去了孩子,终结了很多孩子降临人世间的生命。当她老了以后听见青蛙的叫声都害怕,他觉得蛙的叫声就像小孩子哇哇的哭声一样,刺痛着人的心。

莫言自己写的是亲身经历,那个时代,提高人口素质,降低人口数量,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。

《蛙》里面不仅描述了广大的被节育者,也描述了广大的计生干部,包括她的姑妈,包括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的干部,他她们自己也响应号召,严格按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孩子。

可以说大多数人都亲身经历过那样的时代,亲眼所见,包括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亲人。甚至不少的80后和90后,本身就是超生的孩子。

当年那些超生的孩子,现在也是20多岁,30多岁了,他们中大多数都到了该生育的年龄,有些已经生育,也有了自己的孩子,也成了父母。但有相当大一部分不愿意带孩子,不愿意成为有孩子的父母。这件事情怎么来看待?真的是需要好好的来反思,而只有莫言不仅思了,而且还行动了。

我们的发展确实很不错,这样的一个好的时代,来之不易。

今天看来,应该做一个归总的结论:

大家虽然心中有痛,但却可以自豪地说,每一个中国人,都为那个时代付出了代价,也作出了贡献!

莫言比许多文学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,描写中国人的中国事和中国心,是怎样为了人类世界,而付出巨大的代价,和作出巨大的贡献!

从莫言的《蛙》,可以衡量出一个人的文学水平与修养。

文学欣赏水平低的人,看见了莫言的丑。

文学欣赏水平高的人,看见了莫言的美。

文学欣赏水平超级的人,看见了莫言的真。

对比之下,就如网络上一些人所谓的批判莫言“揭露黑暗”,其实他们在批判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也算是在“揭露黑暗”;区别只在于莫言只针对事,不针对人;他们却专门针对人,却谈不出什么好事情来。由此可见层级高低,针对莫言,针对文学小姑娘,而莫言却没有针对任何人。

这就是文学水平与文学的基本修养。

非物质文化遗产--丝竹画:莫言/主今画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| 收藏

最新评论(1)

Powered by 风华供求网 X3.2  © 2015-2020 风华供求网版权所有